有一對姊妹,她們在很小的時候,父母已做好準備,幫她們進入全英排名第一的女校。那間女校只有名門望族才能入去,出名之處是較少中國學生。一般香港家長的思維,是沒有中國人的學校就是最好,可以同英國人打成一片;況且學校排名高,更可受朋輩影響而進步。
可惜事與願違。兩個女孩入讀後,因同學間較少見到黑頭髮、黃皮膚的女生,加上個個家境富裕、系出名門,不久之後兩姊妹已遭杯葛。她們讀書成績本來不錯,但人際關係的溝通技巧未算圓融,加上因中國人的身份備受歧視,女同學對她們極不友善。最後兩個女孩找我幫忙轉校,換了一家規模比較小,但國際氛圍較融洽的女校。
其實學校歧視情況時有發生,王子妃Kate Middleton公開講過小學時,曾被Downe House的同學仔欺凌最終轉較;而Emma Watson亦提過因明星身份,在Brown University被排擠而退學。因此家長勿認定擠入名校便高枕無憂,以為有名師指導、有高材生作伴、有絕佳校舍設施,就等於踏上光明大道。其實家長著眼點應是選擇一間合適的學校,就像這故事的主人公,進入沒有中國人的學校,並不等於自己也脫胎換骨變成外國人。想深一層,沒有中國人的學校,外國學生也不會跟你玩,她們其實很可憐,沒法認識新朋友,身在他鄉冷暖自知,也沒有一個肩膊能讓她們依靠。經歷了最痛苦的兩年,差點令這兩個女孩對學習失去興趣、對上學產生恐懼,幸好父母作出了轉校的明智抉擇,現時她俩都讀得很開心。
期間,我也有跟她們仔細詳談,了解為什麼難以融入這間女校?她們解釋學校奉行英式傳統,所有小朋友從小已經學打曲棍球、Netball(英式籃球)、Rounders(繞圈球)之類,在運動方面出類拔萃,這些英國小孩由小玩到大的運動,作為中國人碰都未碰過,自然強不到哪裡。至於其他學科如拉丁文、西班牙文或者歷史等,同學也成績超班,學習壓力大,致使兩個女孩的自信心低落,上堂零貢獻,連自己都自覺愚鈍,同學們自然也覺得你蠢而不同你玩了。
遇上此等情況,家長不妨審視子女性格,是否喜歡事事主動嘗新?抑或屬於比較文靜、性格內向的類型?如果是後者,入到此類名校,要幫女同學挽手袋、做跟班,無聊又無謂。有些男生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、哈羅公學,都有同類情況發生,始終不是人人都似林作般能言善辯、自信爆棚吧!有人說,寧願做小塘大魚傲視同儕,也不欲成為大塘小魚備受欺凌,家長們也是時候反思了。
作者:Samuel Chan(陳思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