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置業成為風潮。只星期日一日,舊文華酒店就有三大置業計劃推出,兩處在倫敦,一處在愛丁堡。
近三個月來出於眾所周知的形勢劇變,英國置業與英國留學雙龍出海,已經成為香港人的父愛母愛對下一代的一首壯麗的史詩。
這首史詩由金錢譜寫而成。將子女送去英國寄宿學校讀書已經所費不菲,父母索性連根拔起,賣掉香港房產轉投英國,目的是為了看著子女在近距離接受優良教育,在自由的陽光中健康成長。
請問古往今來,幾時有一個國家或社會,出現過對子女這樣濃烈的關愛之情。
英國的教育界朋友看見這樣的「兩代人財出埃及記」,紛紛咋舌,對於中國儒家的家庭倫理文化都寫一個服字。
至少英國人不可能付巨款送子女進入大西洋另一岸的哈佛耶魯,然後自己賣掉房產搬去美國,在美國的大學城買一間屋,在那裡重頭生活,包括母親放棄在英國的律師優差,到美國的Walmart做收銀員。
我告訴英國朋友:近半年香港父母舉家移民,真有這樣的例子,不但犧牲年過百萬的收入而在英國只得四分一,還要從事較基層的體力工作,這一切都為了望子成龍。
教育和置業已經密不可分;正如Fish And Chips缺一不可,或廣東人飲茶,蝦餃燒賣和一壺普洱靚茶,兩者相輔相成。以前香港家長擔心子女去過英國會不會沾染吸毒和同性戀,我曾經花費大量唇舌向他們解釋。但當父母也變賣房屋,決定孟母第四遷,我可以省回許多解說的功夫。坦白說我創業事也從沒有想像過,我的升學資詢服務今日竟然會與仲量行扯上關係。
中國人的父愛和母愛,是英國人無法親會的。他們認為,子女到了十六歲,餘生的道路全部自己負責。然而,我告訴他們:半生子女債Your children are half of your lifelong debt, 英國人無法理解。
兒女投胎是來討債的。這一點涉及佛教信念,相信世間有輪迴,不過英國人的宗教道仰是天主教和基督教。一個人死了獨自上天堂,由上帝個別認領。因此中國人父母對於下一代,當母親已經九十歲,還當六十八歲的兒子是當年六個月大的嬰兒:在寄宿學校吃得飽不飽?聖誕節會不會太冷?夠不夠衣服穿?要不要回來?
當兒子說我喜歡英國生活,聖誕去同學家渡過,不想回香港,父母永遠悲喜交雜:悲涼的是兒子好像漸行漸遠,被英國人拐走了靈魂;同時欣喜孩子終於學會「獨立」了。而當獨立兩字成為非常敏感的名詞,父母對子女就更有進退兩難的情意結了。
明年三月之前,五十萬鎊價值以下的英國房產免收印花稅,有發展商甚至主動聯絡要送上我們公司升學資詢服務。為時尚剩下半年。不要猶豫,不要再理會十一月三號之後誰是總統,也不必牽掛林鄭幾時下台——風傳她會獲得中央批准連任多一屆,會不會令你痛下決心呢?Are you ready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