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位初為人父的家長,最近開始為女兒Emma籌劃升學路向。原本以為選好學校、預早報名就萬事俱備,沒想到「IB還是DSE/A-Level」這一題,竟比想像中更難抉擇。與家長朋友傾起,大家其實都有留意IB,或者是基於香港不足80間學校提供IB課程,而排名高的名校只限某些成績好的學生選修,令家長以為IB只是「學霸」參加的遊戲。
香港提供IB課程的學校越來越多,從傳統直資學校到國際學校,選擇的確比以往多。不過,要在本地教育環境中堅持IB並不容易,要找到好的IB老師或學校就更難。畢竟在「即食文化」下,不論「操卷」、「考級考Cert」也好,很多學生和家長都習慣快速見效的學習模式。對於看不到即時回報的知識,未必願意花時間鑽研,而IB的課程設計正正與這個風氣背道而馳。
IB要讀六個學科,還要完成延伸論文(EE)、知識論(TOK)和創意、行動與服務(CAS)。這些不單是學術訓練,還需要學生具備時間管理、邏輯思維、社會參與等多方面Soft Skill。相比之下,DSE或者A-Level,學科雖然也有一定深度,但考試模式相對單一。考得好並不代表理解得深,更難說是否具備實際應用能力。
曾經有老師朋友分享,考DSE或A-Level的學生,很多時候是靠熟能生巧,「操練得好,自然高分」,密集式操卷為常態。但IB的考試就非操練就可以升Grade,需要的答題技巧和邏輯思維,亦不是考急才。學生若能在如此廣泛、多元且講求邏輯與思辨的評核制度中取得高分,管理時間能力高,某程度上更反映出他們的綜合實力,這不是單靠背誦或技巧就能應付的。
另一個欣賞IB的原因,是因為它能令學生真正投入學習,對社會上的人或事有好奇心,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。學習不應限於書本上,老師單向輸入而在考試卷中輸出。課堂以討論或辯論為主,學習經邏輯思考、發問、研究及尋求解決方案,亦正正因為整個IB課程不以考試分數為目標,而且不只單一測試方法,會透過不同類型評估反映他們的能力。
此外,IB課程的設計也讓學生有「試錯」的空間。在高中階段,他們不需要過早鎖定三四科主修,反而可以在語言、人文、科學、藝術等範疇中嘗試不同領域,從興趣中找到方向。這對於仍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志向的青少年來說,是難得的彈性。
IB於國際間認受高,多達5,000間大學承認IB成績,當中包括全球頂尖大學,亦越來越多國家或大學認可IB。根據研究,IB學生進入英國前20名大學的比率比A-Level學生高出57%,這反映出他們在學術與綜合能力方面所展現的優勢,早已受到頂尖大學的高度重視,亦即教育理念已從單一知識灌輸,走向多元能力培養。
當然,IB並非適合所有學生。壓力不小、功課繁重、需要自律與時間管理。但如果孩子本身具備好奇心、善於思考、不甘於「考完就忘」,那麼IB無疑是一條值得認真考慮的路。它不保證孩子能進入牛津劍橋,但IB可鼓勵孩子成為一位更完整的人,跑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