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yson這名字應該無人不曉,我估很多家庭總會有它一兩件產品,起碼我公司《英識教育》每年的聖誕抽獎都總會有部吸塵機或者風扇作為大獎,老婆在家都是用它的風筒,話吹乾後的頭髮寧舍順滑,有時我也會偷偷用來幫我隻哥基狗狗Ellie吹毛,摸起來真的滑捋捋。
唔係講笑,其實我和Dyson有些淵源,其創辦人Sir James Dyson畢業自英國私立寄宿學校Gresham’s School,即是我的母校,嚴格來說我們是校友,他是我師兄(請准許我單方面驕傲一下)。
Sir James Dyson最近又向母校Gresham’s School捐出3500萬英鎊,前前後後捐贈超過5000萬英鎊,為學校建立新的prep school校舍、STEAM教學大樓,以及購買85英畝土地和樹林供學生探索和休憩。
或者有人會話:「咁有錢,手指罅跌少少出嚟畀母校,再掛個名喺教學大樓,正常操作啦。」我會話:「此言差矣。其實背後有段感人肺腑、可歌可泣、賺人熱淚的故事。」
試想想,一間私立寄宿學校需要自負盈虧,收學費十分正常。不過,就在我師兄Sir James Dyson九歲那年,爸爸突然因病離世,就如時下報紙常說,頓失家庭經濟支柱,一家人徬徨無助,真的連小朋友學費都交不起。就在此時,Gresham’s School二話不說,直接提供助學金讓Sir James Dyson讀到畢業。更慷慨的是,打孖上。不只Sir James Dyson一人的學費,其實他還有個兄弟,兩兄弟繼續有書讀。
“I’m forever grateful for the generosity Gresham’s showed me when my father died when I was nine.” – Sir James Dyson
其實我想表達的是:
有些為人處世的道理,什麼雪中送炭、飲水思源、知恩圖報諸如此類,不是看看成語動畫廊就能吸收。英國私立學校閒閒地百多二百年,而且在人人有書讀、學歷通脹的今時今日,很多仍然歷久不衰、仍然堅持最傳統的教育理念,教給學生的不單單是表面看得見的全人教育、發展潛能、公開試幾多條A、考到什麼大學讀什麼科……其實,單看成績,很多國家和很多地區的很多學校都可以做得很好,根本無需花大錢送子女去英國讀寄宿。
之但係,時至今日仍有那麼多各國家長對英式教育趨之若鶩,考慮的就是背後那些做人道理、性情品行,真的要日復日地在英式教育下親身感受,才能耳濡目染、潛移默化。
學校就是小朋友的第二個原生家庭,表面教的是知識,暗裡傳授的則是名為身教的武林秘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