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ll we talk

UK chitchat

article-no395

做升學這一行見好多溫馨家庭。Daddy Mami愛護備致,噓寒問暖,consultation的時候講野仲多過小朋友。

 

有些家庭思想較open,學生對英國教育抱有願景甚至急不及待想早點出發。但也有一種,是熱情爸媽背後不太有機會表達自己意願的小朋友。部分來自一般家庭,父母含辛茹苦儲錢送子女到外國讀書,但孩子卻不想去。見過最激動的,是上飛機那天才扭計,沒有登機,機票total loss。

 

父母一方當然嬲到爆炸,直斥女兒不聽話,浪費屋企錢,錢也其次,任性又不明家人苦心。而女兒卻反擊說家人一直沒有徵詢自己意願,一心只管要送她走,離棄她。

 

這種爭論也維持了好一段時間,重點在於家長和子女的溝通,而子女有否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討論和決策。

 

「細路仔識咩吖,淨係揀學校大唔大,多唔多野玩。仲要睇ranking同分數嘛。」好多時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worsen整件事,孩子更反感。

 

孩子呢?通常只接收到「要去英國讀書」的message,知道父母心意已決,如何不捨都沒辦法,然後就跟著程序去做,考試面試做體檢,到最後要去哪間學校都未必好清楚。

 

所以這裡有個communication breakdown,父母想子女成才接受外國教育,孩子沒有發言權,卻未必想走。解決方法好簡單,就是埋嚟坐低傾兩句。我的立場一向都是:孩子是教育的end user,他們應該有say,在選科也好,選校甚至選去哪個國家也好。一起研究,一起討論,是最老套的親子教育formula,而更重要的,是在溝通期間讓父母知道子女在想甚麼,想要甚麼,而孩子都會慢慢明白父母的苦心,盡量配合大家的expectations,才不會令子女有種「被遺棄」的感覺。

 

So,為何有些孩子肯乖乖「上路」,有些扭計到不得了?開開心心去讀書的通常是和家人有講有笑互相討論的,不肯去的反而是乖乖坐在爸媽後面有聽無講的。

 

Shall we talk?一人行一步,一個家庭,應該是平等說話的平台。

圖片:Hideaki Hamada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