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的語言技巧

UK chitchat

article-no394

ViuTV《跟住矛盾去旅行》好強勢。葉蘊儀和連詩雅去翡冷翠玩一星期,好多火花。兩代女神之間話題多多,網民焦點放在連詩雅的「偽ABC」口音,無時無刻R tone講說話,中英文夾雜無間道。哈,節目超成功。

 

確實,當普羅觀眾都留意到這種說話方式,代表真係有點誇。師姐Elaine在Oh!爸媽的文章《不中不英害死孩子》也有提到,關於中英夾雜學語文的利弊,有趣。先旨聲明,我自己也有中英夾雜,沒有既定立場。由九歲開始去英國讀書讀足17年,要評論還未夠班,只能執人口水尾講講睇法。

 

從語言學畢業的同事口中,知道所謂Code Mixing 中英夾雜是Bilingualism的必然產物。因為語言之間總有些詞彙、語法是互相補足的,一些中文形容在英文未必有,反之亦然。而香港人以廣東話為母語,說話通常會以廣東話為本,加入英文詞語補充意思。

 

例如:「乜你個人咁無sense架?次次做project都唔見人,佢肯定係free rider啦!今次evaluation我一定俾2個percent佢算!」一些字詞,強行用廣東話反而不自然。「乜你個人咁唔敏感架?次次做專題研習都唔見人,佢一定係順風車乘客啦!今次評價報告我一定俾兩個百分點佢算!」

 

又例如,一些英文名詞沒有正式的中文版,強行翻譯的話聽上去好怪,iPhone和愛瘋、Facebook和面書就是例子。所以,有時候,夾雜了少許英文在句子中間,反而覺得更順口更簡單。

 

Don’t get me wrong,我不是幫連詩雅說話。中英夾雜是個現象,但如果像Elaine所說的,習慣使用「今晚dinner食tomato同potato加pasta好唔好」或者教孩子講「你漲啲mushroom放入啲湯湯度,(普通話)可不可以?」就有點誇張了。

 

誇張的點在於明明能夠用全中文說出來的,強行夾雜了英文,與code mixing補足意思的本意相違。在這種語言環境中學習,只會越mix越奇怪,最後中文英文都說不好。

 

解決方法簡單。如Elaine所言,將一個語言視為一個單位去學習。語言中有不同的語法和邏輯,和其他語言對比之下定有不一樣之處。孩子應先分開學好每一個語言,才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可以互換或填補的地方,亦即語法相同的語言共通點。例如她的例子,「Can you sit better呢?」以Can you為句首已經是問句,再加上中文的「呢」字疑問詞,文法不通,是直接學習中英夾雜的產物。

 

所以呢,語文還是逐個學比較好。父母也可以做件好簡單的事,和孩子說話,要不全中,要不全英,盡量避免夾雜,務求先樣孩子兩邊都各自學好。在他們成長中會面對的獨特語言環境下,莫論會否夾雜中英文,他們也會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語言方式。可能孩子大個做飛機師,開口埋口講英文,也可能做教師,主要面對中文。咩文都好,學識兩樣,就騰雲駕霧遊走在中英文之間;兩樣都學不好,就發展出「禾煎ten(我今天)食咗個好delicious嘅Wun Tun noodles做我嘅breakfast,仲飲咗一杯(普通話)拿鐵,柯伊思(おいしい)!」

圖片:《跟住矛盾去旅行》截圖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